青島為明學校首屆國學戲劇節(jié):為明綠酦醅 國學紅氍毹
2016年12月21日是冬至日,按“陰陽學”的說法,這一天陰氣最重,“陰陽交割、萬物亡寂、生機禁閉”,然而,青島為明學校的禮堂里,一陣陣勁爆的掌聲拍打出一汩汩勁爆的陽氣,直可爆棚。“為明綠酦醅,國學紅氍毹——青島為明學校首屆國學戲劇展演晚會”無疑為這生機禁閉、寒雨交加的冬至日夜晚,平添了一份勁爆的生機。
《道德經》上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教育,當然要遵循“有無相形”的自然法則——有形的分數(shù)“以為利”,無形的素養(yǎng)“以為用”。青島為明學校自建校以來,就一直秉承著“高分數(shù)、高素質、高品位”三峰并峙、“有無相生”的科學教育理念,因此,才有對最可提升中國人素養(yǎng)的“國學教育”的高度重視。荀子說:“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為明的“國學教育”,構建了“國學課”、“國學大講堂”、“國學儀式”、“國學戲劇節(jié)”之“學行合一,四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使“盡其理”與“究其難”,即課堂講授與課外拓展相輔相成,因此,才有這場國學戲劇展演晚會的誕生。
玉葉瓊枝,葳蕤增色
國學,像濃濃晨霧中風姿綽約的秋水伊人,我們癡癡尋覓她,哪怕溯洄從之,路阻且長。
國學,像河中綠洲上德貌雙全的窈窕淑女,我們久久牽念她,情愿朝朝守望,夜夜難眠。
國學,像漢水之濱那清純靈動的戲水神女,我們苦苦追求她,立志披荊斬棘,一覽芳馨。
國學,像紛繁亂世里崖頭望夫的知心愛人,我們默默依戀她,暗誓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化用于《詩經》中《蒹葭》、《關雎》、《漢廣》、《擊鼓》四首詩的開場詞,如悠悠山泉,從來自國際部、初中部四位主持人的清美嗓音中緩緩流出,委婉傳達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繾綣之情,晚會就在這悠悠繾綣的氛圍中正式開始了。雖然是戲劇展演,但若沒有五個歌舞、器樂類節(jié)目的襯托,整臺節(jié)目必然顯得單調;五個節(jié)目各俱風致,著實為晚會增色不少。
七年級一班于昊宸同學從小接受打擊樂訓練,尤其擅長中國排鼓。舞臺上的小昊宸瞬間激怒了鼓槌,喚醒了蟄伏已久的五方鼓面,敲打著激越磅礴的威風和喜迎嘉賓的快意:一番擊打,如千河競奔,大河澎湃,小河窸窣,高調低音,相諧律動;二番擊打,如國賓入都,人聲振奮,樂聲窾坎,歡歌樂韻,交映雄渾……
七年級二班同學袁蘊莉,同樣從小就接受正規(guī)舞蹈教育,她為觀眾奉上了高雅的獨舞《浮花戀影》。小演員屈伸柳腰,舒展玉臂,翩翩而舞,如落在水面上的悲傷孤葩,千般輾轉,不知何處是歸鄉(xiāng),營造出“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的凄美意境。
王彪老師一曲《月滿西樓》,博得臺下觀眾多次掌聲,如同關西大漢丟掉了銅琵琶,跑來擺弄二八女郎的“紅牙板”,使這段被傳唱了八百年的思夫閑愁,平添了一層陽剛呵護,似乎李清照等了八百年的音訊,終于姍姍回蕩于深閨的夢中。
國際部管鐵麟同學吉他彈唱王洛賓先生的《一江水》。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吟唱著哀而不傷的美妙旋律,與唐人張籍《懷別》中有名句“君如天上雨,我如屋下井。無因同波流,愿作形與影”異曲同工。
小六二班張永佳同學演唱的《誓言》頗具古典韻味,如同俏麗清純的小家碧玉深夜拜月許愿,希望明月將心中無限的依戀傳遞給玉門關上戍邊未歸的情郎。小永佳演唱時,LED屏上播放著著名畫家王沂東頗具古典主義風格的“紅色系列”多幅經典畫作,細膩的畫風描摹出中國式小家碧玉恬靜端莊的神韻,與歌曲情境相得益彰。
青島為明學校注重提升學生的藝術品位,致力于“音樂滋養(yǎng)”與“繪畫滋養(yǎng)”。音樂方面,學校設立了多門樂器選修課,并設有專業(yè)鋼琴房、舞蹈訓練房;不惜重金邀請專業(yè)人士執(zhí)教。繪畫方面,學校定期組織學生觀瞻地方書畫展,同時開設相關的繪畫、書法課程,供學子選修。其實,一個在名畫前駐足,不知不覺中熱淚滿眼的人;一個在名曲中忘情,不知不覺手舞足蹈的人,才更有可能成為在事業(yè)上有所突破,為人類找到新出路的人。為希臘文明締造輝煌的大師們都是全面發(fā)展,熱衷于藝術求索的人;為中華文明定下基調的孔夫子也是多才多藝,被音樂感動得“三月不知肉味”的人。青島為明學校,正在用“高品味”的力量,喚醒學子的性靈。
寓教于樂,以人為本
千百年來,歐美教育有根深蒂固的戲劇傳統(tǒng);近百年前,民國教育有獨樹一幟的戲劇成果,戲劇實踐,作為一種學習拓展方式,已使古今中外莘莘學子受惠無窮。青島為明學校的“國學戲劇”,則將戲劇實踐與國學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觀摩戲劇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知識、領悟道理的過程,一石二鳥,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可謂首創(chuàng)。本次戲劇展演中,我校原創(chuàng)的三個戲劇頗有“寓教于樂”的意味,不但演出效果不錯,而且涵蓋許多知識點;隨便找一點深入,都可涉及“一片”。比如小品《時空法庭》,所勾連的歷史、文學知識點就有幾十個,不僅宣揚國學精神,還可對語文、歷史教學有所裨補。
也許有人認為戲劇展演耽誤孩子的學習,不務正業(yè)。但請看孩子們的表演,靈性十足,可圈可點,以致一位看了演出的領導被感動得凌晨兩點都沒睡著。只要是孩子們喜歡的事,肯定會全心投入,從而催生性靈,有所收獲。我在為孩子們排練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這一點。當孩子在所謂“不務正業(yè)”的事情上如此舍得投入精力的時候,我們“務正業(yè)”的老師該有所反思了。
《禮記·學記》上說:“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學而親其師。”意思是:課外不弄樂器,練指法,課內就難于學好彈琴;課外不廣泛學習歌詠雜曲,課內就難以領悟詩文;課外不學習灑掃、接待等雜事,課內就難于學好禮儀;如果摒棄課外的各種技藝,學生就不會樂于學習。因此,執(zhí)教的君子,要讓學生學習時專心致志,休息時熱情玩弄雜藝,如此,學生才樂于學業(yè)且親近師長??梢姡瑢W習本身就是一件平衡“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寓教于樂”的事兒。
《道德經》中言:“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我們不妨從教育的角度分析一下:最高境界的教育(太上),其實是一種終極追求,姑且不論,我們生活中可以遇到另外三種從教者——親而譽之者、畏之者、侮之者。據(jù)我觀察,大多數(shù)老師是被學生“畏之”者,而被學生“親而譽”的老師,恰恰是那種秉承“寓教于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真誠關注、愛護他們的老師。戲劇展演過程中,有一個場景深深感動了我:國際部的同學演《七品水滸》的時候,Mr Ben一直站在臺下關注著他們,等到表演結束,Ben迎上去與每個演員熱情握手;不??洫勚茏觽儯瑢W子們“親而譽之”的老師,不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嗎?相比之下,很多學校則極盡“畏之”之能,不惜違背人本,把學生釘在教室里,挖空心思令其提高提高再提高,跨越跨越再跨越,殊不知《道德經》上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起腳尖站立反而站不穩(wěn),劈開雙腿走路肯定走不快。長久以往,學生的成績反而上不去,即便上去,也很難穩(wěn)定;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又失去什么寶貴的東西?
禮敬經典,回歸本質
今年是老舍先生逝世五十周年,教師鼓勵初一的孩子排演了《<茶館>第一幕》,以感受經典的魅力,奉上對文壇巨匠的祭奠。為了盡快讓孩子們體悟劇中人物的神韻,教師找來“人藝”版的《茶館》視頻;通過視頻為他們講解戲劇的背景,分析每一個角色的表現(xiàn)要點。孩子們進步很快,雖說其表演難以望專業(yè)演員之項背,但他們思考了,感受了,努力了,嘗試了;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也許有人會說:戲劇本就是虛擬的東西,我們讓孩子沉迷于虛擬的戲劇環(huán)境中,他們會脫離現(xiàn)實。俗語道:“臺上是瘋子,臺下是傻子。”臺上的演員并非角色本身,卻要全身心融入角色,有如精神病學中將別人當成自己的“妄想癥”患者。觀眾明知臺上演的是假戲,但隨著劇情的深入,形成一種“移情”效應,不自覺地隨著臺上的故事歡笑、哭泣??梢哉f,“瘋子”和“傻子”共同烘托了一種奇妙的藝術情境,形成一種生動的心理體驗,締造了一種和諧的心靈默契,從而在憐憫與恐懼中,使心靈得以凈化。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教師一定要保持赤子之心,如此,才能與孩子的心靈產生共鳴,陶冶其善良本性;戲劇表演,乃是這種“共鳴”與“陶冶”的理想方式。其實,讓學生學會善良地活著,才是最現(xiàn)實的教育。
青島為明學校的國學戲劇展演永遠瞄準經典,《茶館》的搬演,便是對經典文化案例的禮敬;小品《去紫回朱》則是對經典文化理念的禮敬。經典是經過歷史的淘洗、淬煉,依舊保持著迷人魅力與現(xiàn)實意義的文化精華;對于這些汗牛充棟的“精華”,一個人終其一生,能窺其“冰山一角”,已經算是不虛度了,所以,我們的國學教育沒有時間去扯別的。在當今快餐文化泛濫,文藝紙醉金迷,“韓流”鋪天蓋地的喧囂浮躁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我們更應該重視、品讀、研討、弘揚經典文化,要不然,這個文化的根,可就真的糜爛了。
如果想從更高層次禮敬經典,教育就要回歸本質,“本立而道生”,然而當今,教育卻在漸趨疏離本質。孟子說:“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在這里,孟子已經指出了因由——“利與善之間也”??梢?,教育究竟是百年大計還是經濟杠桿,是神圣事業(yè)還是謀生飯碗,關鍵看操作者是為“求利”,還是為“向善”。“雞鳴而起,孳孳而為”,現(xiàn)在從教者工作不容易,我們都很累。同樣是累,而我們是在想方設法犧牲學生的快樂,無限制追求分數(shù),使“他”為“我的績效”充作炮灰,還是在想方設法順應孩子的本性,堅守寓教于樂,讓“我”為“他的人生”種下美好呢?“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會怎么做?值得慶幸的是,青島為明一直堅守著教育的本質,“向善”第一,“求利”第二。荀子說:“先義而后利者榮,先榮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我來這個學校兩年,學生人數(shù)增長了10倍,不正是因為我們沒有疏離教育本質,“先義而后利”,從而“榮者常通”嗎?“去紫回朱,找回正道”——寓教于樂、以人為本、禮敬經典、回歸本質,這四個方面既是國學教育的正道,也應該是整個教育行業(yè)的正道。
青島為明學校首屆國學戲劇展演晚會結束了,演出那天是冬至日,陰氣最盛,且下了一天的雨。然而,物極必反,陽氣回歸,從冬至日到農歷新年這段時間,古人稱之為“初陽歲”,我們的晚會,無疑在“初陽歲首”率先奉獻了一份陽氣。山東一帶民諺說:“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這個冬至雨很大,倘若來年真能迎來一個晴好的新年,為青島為明學校的國學教育迎來一個晴朗好開端的話,這點雨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