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為明學校青少年國學院項目“敦煌課程”考察活動側記
8月6日——8月11日,我校參與國家級課題《如是敦煌》編寫工作的三位老師:青島為明學校副校長孫玉強、語文教師王翰、歷史教師高冰,應邀赴敦煌實地考察,切身感受敦煌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魅力。
莫高窟中拾萃
初到敦煌,已近傍晚,我們入住的莫高山莊,距蜚聲中外的莫高窟僅一箭之遙。我們不顧旅途勞頓,一路小跑來到窟邊,謁見莊嚴神圣的文化遺跡。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指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用于僧人修行、家庭禮佛的上千大大小小的石窟,現(xiàn)存492窟。從東晉至元朝,善男信女聘請能工巧匠,在自家開鑿的洞窟中畫壁、塑彩、雕石,經千余年打磨、積淀,終成美不勝收的佛教藝術寶庫。雖然景區(qū)已經關閉,暫時還不能觀瞻北朝的線條、隋唐的衣冠,但夕陽輝映中的滿眼洞窟,藍天襯托下的九層塔樓,黃沙脊背上的滄桑浮屠,足以令我們這些遠來的朝圣者興致盎然。
第二天,我們在資深講解員小翟的引領下,參觀了最具代表性的十四個洞窟。這里的壁畫別有特色:北朝壁畫中的形象美在氣韻生動,以酷似“印象派”的快筆,勾勒飛天神女的超然與飄逸,怒目天王的剛正與威嚴。唐代壁畫里的人物美在形神兼?zhèn)?,以超?ldquo;古典派”的描摹,激活琵琶舞姬反彈的律動,玉面菩薩昵人的風采。北朝壁畫中多講佛教故事,以連環(huán)組畫的形式,褒揚摩訶薩青王子舍身飼虎的大慈悲,演說釋迦摩尼前身九色神鹿的大智慧。唐壁畫中常繪經變內容,以散點透視的構圖,將佛經中奇詭的世界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將佛國的美好憧憬深埋于善客心底。此外,還有諸多佛教尊像畫,表現(xiàn)西方極樂世界中,萬佛和樂共處的祥和場景,昭示人法自然,天人和諧的終極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在西魏和北周的壁畫中,可見頭戴華勝的西王母,人面蛇神的伏羲、女媧,以及飄然的羽人、靈巧的玉兔,這些都是漢代畫像磚中的經典形象。我國的各種藝術形式如條條彩綢,被歷史老人妙手挽結成美麗的繡球,使得條彩交接,渾然一體,相信對敦煌壁畫的深入探討,一定可以對我校校本課程“漢畫像磚研究”有所裨補。
這里的彩塑別具一格,雖然清代的平庸匠人將大量頗具藝術價值的前朝作品重塑得俗不可耐,但僅存的幾窟未經破壞的彩塑,足以彰顯一個時代的神韻了。第45窟中的盛唐彩塑,可謂遺留中的極品:釋迦佛祖雍容微笑,慧眼俯視蕓蕓眾生;大弟子迦葉眉頭微蹙,苦苦領悟佛家真諦;小弟子阿難低首和頤,洞見世間苦樂悲歡。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相對侍立,眉目慈善,身體略呈“S”形,突出了女性的柔媚,明顯受到印度“笈多派”之“三道彎”藝術法則的影響;兩側的護法天王一個瞋目威嚴,一個吶喊狂放。七位神祇,悉如生人,和而不同,各有氣韻,從中,可感受到盛唐兼容并包的超級大國氣象。第96窟中石雕坐佛不可不看!佛像高35.5米,鑿刻的是釋迦佛祖的“接班人”彌勒佛的坐像。據(jù)說,此佛像是按照武則天的相貌雕琢的,意寄武則天終將繼承皇位,一統(tǒng)乾坤。還真別說!此彌勒佛之相,與龍門石窟中盧舍那之貌頗有相似之處,傳說盧舍那也是照武則天的容顏雕造的。
敦煌境內訪古
第四天,我們乘車造訪了敦煌周邊的三處著名人文、自然景觀。“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由于在古詩詞中頻繁出現(xiàn),“玉門關”、“陽關”已成為國人耳熟能詳?shù)奈幕~了。陽關距敦煌約五十公里,因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南方五行屬于“火”,為至陽之物)。自絲綢之路輝煌之始,陽關就擔負起歷史的責任,把控要道,封鎖水源,成為不可逾越的西陲鎖鑰。古時,若繞開陽關進入西域,就很難補充到淡水,根本就不勞兵革,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便足以要了偷渡者的性命。中國人都知道一句諺語——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其實茫茫戈壁之中哪會有什么大道!想必當年只有老老實實經過陽關,按律交稅的人,才能獲得補給,使得以后的茫茫征程,成為遠離死亡威脅的“陽關道”,否則,就只得面對“獨木橋”——與死亡共舞的兇險前程。如此看來,“陽關道”指的是一種對法令、行規(guī)、國家意志的敬畏,而非實際的道路。經歷兩千年歲月風蝕,陽關已經坍圮,如今僅遺下烽火臺一座,但在廣袤戈壁、湛湛藍天的映襯下,仍可移人情思,浮想當年雄關要隘的堅固崔巍,感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盛世霸氣。
玉門關位于敦煌西北約九十公里處,是漢代長城西端的終點,因西域的和田美玉需經過此處運往中原而得名。玉門關與陽關之間,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東緣,雙關要沖,遙相呼應,成為拱衛(wèi)邊陲的“雙保險”。如今玉門關只剩廢城一角,孤零零僵臥于浩茫戈壁之中。置身空城,抬頭可見十丈藍天;白云阻滯其間,似有無盡感慨欲與當世人訴說。雖然輝煌已逝,只遺蒼涼,然藍天明麗依舊,白云空靈依舊,當與千年前戍邊將士之所見并無二致。在當下這個天空已被霧霾攻占的大經濟時代,我們忽然歡欣于此時此刻——與悠久的歷史神交于一片云天之中。雖是斷壁殘垣,但千年之前夯土的痕跡仍清晰可辨。古人將黃土細篩,然后澆上糯米湯攪拌成那個時代的水泥,歷經幾世幾年,一層層夯筑到令敵人望而興嘆的高度,偉大的歷史,文化的精神,也是這樣一代代,一層層默默夯筑起來的。繁華可以消逝,尸身可以朽爛,然精神已經化碧,一方古舊的城墻,依舊沉淀著一層層沉甸甸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巋然挺立在夐遠荒涼的大漠之中。
雅丹地貌是不折不扣的自然奇觀。“百度”上說:“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為“具有陡壁的小山包”,雅丹地貌現(xiàn)泛指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組合成的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這些“具有陡壁的小山包”賦予了無限想象的空間,或如孔雀開屏,或如神猴遠眺,或如巨艦出海……但因為戈壁上氣溫太高,很多參觀者(包括我)只好躲在空調大巴車上,隔著玻璃,無奈地遠遠眺望這些自然的妙像。
祁連山麓探幽
敦煌的年降水量只有40多毫米,蒸發(fā)量卻高于1500毫米,千萬年來祁連山融化的雪水,在茫茫戈壁上醞釀出點點綠洲,于是才有了這些彪炳史冊的地名——涼州(今武威)、肅州(今酒泉)、甘州(今張掖)、瓜州、敦煌。第五日,我們再次乘車遠游,探尋深藏于祁連山麓的文化遺存。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位于甘肅省瓜州縣城南70公里處,也是一處佛教藝術遺存,號稱莫高窟的“姊妹窟”。在導游的引領下,我們參觀了幾個唐、宋、清代的洞窟,卻沒有什么值得稱道之處,說是“姊妹窟”,然其開鑿規(guī)模、藝術成就等都遜于莫高窟一籌。榆林窟中,要數(shù)西夏時期的三個洞窟水準最高;壁畫中繪有孫行者形象,比《西游記》要早三百多年。令人遺憾的是,這三窟成了所謂的“保護窟”,需另買高價票,方能觀看。莫虛此行!我毫不猶豫地買了票,終于一睹曾在課件中多次引用的,歷經千年仍清晰如初的孫行者的風采了。壁畫中的孫行者站在恭敬行禮的玄奘身后,雙手合十;張口露齒,似與佛國諸神告別。旁邊的白龍馬馱著蓮花座,上面放了個大包袱,顯然是取到的真經。諸神的服飾和形態(tài)雖已“西夏化”,卻工筆細描、生動傳神,具有明顯的宋代文人肖像畫特點。在那個列國紛爭,戰(zhàn)火頻仍的時代,藝術卻頻頻沖破政治的壁壘,歡聚在這佛教藝術圣殿,升華為民族文化的經典。
鎖陽城是祁連山腳下的軍事重鎮(zhèn)、宗教中心,歷漢、唐、五代,繁盛千年。電瓶車載著我們在城中蜿蜒而行,許久才開到內城西南角的甕城遺址。想瀚海闌干之中,能構建成如此龐大的城池,且輝煌千年,實屬奇跡。登上城樓,可見城下有堆積如丘的小石塊,這是當年打擊攻城敵人的雷石,經千年風化崩裂而成。抬頭遠望,可見時有小旋風昂然而起,詭異地在荒原中巡視,這便是王維詩句“大漠孤煙直”中所提到的“孤煙”。極目眺望,遼遠而平闊的荒原那頭,祁連山頭的積雪依稀可辨,與聯(lián)袂而行的千里流云交映成難以散場的壯美。這時,講解員朗誦起王昌齡的詩:“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沒錯,這里就是帶給“七絕圣手”靈感的地方!想必千年前,遼闊的荒原中綠洲未褪,詩人站在我現(xiàn)在的位置所見到的,正是雄奇的邊塞景致——“青海長云暗雪山”。何況,這里距離玉門關只有幾十公里,平日遙見雄偉的關樓也并非難事。而只有被偉大的時代精神感召,懷著建功立業(yè)的渴望,不辭艱辛跋涉到這邊塞孤城的無疆行者,才會有與奇?zhèn)ス妍惖淖匀皇⒕板忮说臋C會,留下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赝侵?,曾經玄奘法師講經的塔爾寺已經滿目蕭索,半截佛塔仍兀自冥想,似乎回味著當年的盛況。
鎖陽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補腎、益精、潤燥等功效,因城池四周盛產鎖陽,于是有了“鎖陽城”之名。冬季生長的鎖陽藥用價值最高,其質熱性陽,據(jù)說生長在戈壁上,可融化植株周圍的冰雪。是因為這里有了鎖陽,才有了中國陽剛豪壯的邊塞精神?還是因為有了邊塞精神,鎖陽特殊的含義才得以凸顯,時至今日仍鼓舞著人們?人類的進取精神永無止境,漢唐開疆拓土,今朝“一帶一路”,中國文化中總有一種熱力、一種陽剛,像鎖陽一樣,根須一旦扎下,便可融化周遭冰雪,永保美質性靈,將苦寒之地變成生命的綠洲。
短短三日行程,感受敦煌大美,一句“不虛此行”,實在難以表達我們內心久久縈回的震撼。